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子血压计已经广泛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然而,随着电子血压计市场供需状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开始利用低价甚至超低价策略来抢攻市场占有率,致使普通消费者对电子血压计的认知始终停留在广告所赋予的看得见的“品质”,而忽略了看不见的“黑科技”——今天,就来聊一聊电子血压计精准度的话题。
“±5mmHg”的内涵
当提及电子血压计精准度的问题时,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脑海中是缺少相关概念的——追求短期利益的电子血压计生产经营企业刻意编造出的“性价比”的谎言,掩饰了自身在产品精准度方面的实力欠缺,相应地,信息的不对称导致普通消费者陷入对电子血压计精准度的认识盲区。
那么,究竟如何定义电子血压计的精准度?国际通行标准(依据美国医疗仪器促进协会AAMI和英国高血压学会BHS认证标准)为±5mmHg,即以某标准产品(通常为水银血压计)为参照物,当电子血压计的测量误差处于±5mmHg区间,才具有数据的诊断学意义。
当然,数字对于非专业性的消费者来讲遥远而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电子血压计的精准度可以用更加直观和感性的方式进行。
第一,反复测量,观察数据间能否保持一致性。血压时刻保持波动但应在合理的范围内,若短时间内多次测量结果差距较大,则可能导致病情分析失真而错误用药或贻误病机。
第二,在特殊情况下如情绪变化、环境变化、时间变化等进行数据对比,观察电子血压计能否捕捉数据的细微变化。如果电子血压计能够成为身体的“测谎仪”,比身体更懂身体,则无疑能够鲜活地证明其精准度。
电子血压计的基因
事实上,消费者更多把电子血压计定义为电子产品(3C产品),而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医学属性——严肃性和严谨性,以致诸多生产企业因应消费者的认识误区而快速上线产品。这类产品具有典型的显性特征:第一,价格低廉,市面上常可见两位数定价的产品;第二,功能“花哨”,以“技术”、“便利”等为噱头博取消费者的眼球;第三,迭代迅速,以保持产品的“新鲜感”。
殊不知,电子血压计作为医学产品,其终极追求在于诊断价值。换言之,电子血压计的外部功能是可以被轻易抄袭的,而核心技术——算法,是难以被复制的。
研究发现,电子血压计即使经过验证研究测试,也可能存在严重误差,其原因就在于算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因而,算法通常成为生产企业的机密性保护项目。算法从何而来?通常是基于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缜密生成,以
欧姆龙电子血压计为例,其与其他医院历时近30年持续开展“大迫研究”(确立了家庭血压的诊断标准135/85mmHg,研究结果已经成为领域内的黄金法则),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算法并进行产品化,由此保证了为消费者称道的口碑。
“将芯比芯”,看不到的品质
或许消费者心目中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何以欧姆龙为代表的一些电子血压计始终保持“高价”,而市场上同时可见相对低价的产品?
关于这个问题,本质上源于以下几点:
第一,产品本身的工艺,比如焊点的平整性、排线的分布方式、元部件的排列组合等,这绝对是肉眼可辨的“真相”;第二,元部件的“数量”,作为技术的载体,元部件的多少不只体现成本的高低,更是产品品质——精准度的重要保障。
将芯比芯,才能发现以往看不到的品质。一款电子血压计的厚重感,一方面来自它的内核——经年积淀的算法,一方面来自它的内在——精湛的制造工艺。由此可知,电子血压计并非低门槛的行业,产品本身的医学属性——严肃性和严谨性更不可或缺。
其实,在现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欧姆龙为代表一些电子血压计生产厂家通常不会给予长周期的“质保”承诺,相反多数同类产品则会宣扬“终身保修”。对此,消费者不得不重新修葺一些观点:
第一,“终身保修”并不等价于品质保障,欧姆龙电子血压计2‰的返修率远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相对而言,“终身保修”则颇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第二,“终身保修”并不等价于售后服务,事实上越注重产品品质的企业越会注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相反“终身保修”的承诺者则可能随时会变身路人甲、路人乙。
市场上总会同时存在“李逵”和“李鬼”,具现到电子血压计市场,同样如是。消费者购买电子血压计的共同初衷是“治病”而非“致病”,因此不得不擦亮眼睛辨伪寻真。最后提醒,对于专业医疗产品,我们应当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不该仅为产品及品牌的知名度买单,更该为其美誉度点赞。